(封面上是作者的二兒子伊斯拉,可不是小女孩哦。看小男孩編織真是格外可愛)
索爾媽媽有三個孩子(出書後又多了一個),但她看起來一點都不像操勞憔悴的婦女,反而像個跟孩子一起探索、對生活充滿好奇的大女孩。她在廣受歡迎的部落格「索爾媽媽」(SouleMama)中,分享為人父母的經驗、心得,以及生活創意,讓許多父母受到啟發,甚至串連成環保節能、向世界發送愛心的團體。她在本書中以同樣溫暖人心的敘述風格和實用方法,大方傳授她的創意,讓人忍不住讚嘆:有孩子真好!
(封面上是作者的二兒子伊斯拉,可不是小女孩哦。看小男孩編織真是格外可愛)
索爾媽媽有三個孩子(出書後又多了一個),但她看起來一點都不像操勞憔悴的婦女,反而像個跟孩子一起探索、對生活充滿好奇的大女孩。她在廣受歡迎的部落格「索爾媽媽」(SouleMama)中,分享為人父母的經驗、心得,以及生活創意,讓許多父母受到啟發,甚至串連成環保節能、向世界發送愛心的團體。她在本書中以同樣溫暖人心的敘述風格和實用方法,大方傳授她的創意,讓人忍不住讚嘆:有孩子真好!
芭芭拉‧狄格羅:對於不太認識你的讀者,你究竟是誰?
史考特‧布魯:我是心靈網站DailyOM的創設人之一,我原本從事音樂技術製作的工作,直到2004年和我太太麥德森‧泰勒創設DailyOM,為的是把事業和靈性生活融合在一起。
芭芭拉‧狄格羅:是什麼樣的動機,促成你寫作《夏日之路》(Summer’s Path)與《等待秋天》?
The book is labeled as fiction, however your name is Scott, and the main character’s name is Scott. Is part of this book autobiographical? If so, why?
這本書被歸類為小說,而你的名字是史考特,書中主人翁的名字恰巧也是史考特,因此是否書的內容有部分算是你的自傳?如果是,那又是為何呢?
The book is a blend of fact and fiction, and contains many sections that are significantly based in reality. I’ve had many unusual experiences around my personal spiritual journey, and this book was an attempt at sharing thos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I have learned along the way. The events contained in the book happened over a period of 20+ years, so I used a fictional thread to tie them together so that it wouldn’t come across as simply a journal, or a memoir. I’ve always been a fan of this style of novel, and I found that by compressing those experiences into a three month period, it made the story much more readable and exciting.
這本書揉合了事實和杜撰的成份,部分內容奠基於相當大程度的事實。在我個人的精神成長之路上,我的確遭遇過許多非比尋常的經驗,這本書是一個嘗試,為的是與讀者大眾分享這一路上我個人的體驗和領悟。書裡陳述的事件實際上橫跨了二十多年,因此我用了文學小說的形式,把分散的事件串連起來,使它看起來不至於像日誌或回憶錄。我一直以來就是這類小說的忠實讀者,我發現,把這些經驗和遭遇壓縮成三個月的時間所發生的事,可以使這個故事顯得更有可看性且刺激。
很多人問我,以下的故事究竟是真是假?我總覺得,這個問題實在難以回答。對我而言,事情的真相不應該只局限在肉體可觸的物質世界,卻應該這麼說,真相是被一股能量所具現出來,這股能量流淌、充斥在時空的每一道縫隙之間,在聞不到、摸不著、難以捉摸的意念之流裡。貫注在這書頁裡的每一道能量,就跟我所見過的每一道光、聽過的每一首歌、嚐過的每一顆水果,一樣的真實。只是不可否認的,我的確運用了小說結構的繩索來串連每一個字句,好讓它變得容易欣賞,而且當中很多事件也是大多數人可能遇到的事。對我來說,那中間的細節一點也不重要,因為在那背後的能量,一直都是──對我而言,無堅不摧的真實。
我希望,你可以從閱讀我的真實裡找到樂趣,並且很快受到鼓舞,然後轉而傾聽屬於自己的真實。
1
外星球是什麼樣子?我們可能沒有機會親自造訪或親眼目睹;但是,就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其實隱藏著大大小小怪奇詭異的建築空間,就如同外星人的異世界。
作者將這些新世紀的前衛建築分為「21種感覺」:漂浮的感覺、冥想的感覺、生物的感覺、扭曲的感覺、鬼魅的感覺!60座挑戰想像力和感受力的新式建築,從森林到海邊,從高空到地底,建築師們盡情展現將想像化為現實的功力。
教堂要用什麼方式表達它的善意?建築會微笑嗎?建築物可以像一張臉,有不同的表情嗎?建築師馬理歐‧博塔設計設計了一座隨風微笑的教堂。
有一天去上清志老師的廣播節目,談《東京‧裏風景》。
為此,再把書拿出來復習,無意間翻到蒼井夏樹提到蒼井優07年為集英社拍攝廣告那一頁,喚起編書時的一些記憶。我記得讀到這篇文章時,曾好奇地上網搜尋這支CF,裡頭有幾句歌詞,十分觸動我。
真是巧合,這陣子深受想不出好書名所困擾,如今這幾段文字在我眼中,有一層新的意義。
我要暢遊世界
在成人的世界中,兒童是弱勢,「聽大人的話」,理所當然。然而,成人可以從兒童身上學習的,也許並不比兒童從成人身上獲得的少。
某位部落作者說得好,「小時候天真地以為毎樣東西什麼顏色都有,長大後才知道每樣東西都有既定的顏色和形狀。但那是大人的角度。」
「或許小朋友的世界比我們寬廣許多吧,」在孩子的心裡,「早就有一隻比誰都早發現的大鯨魚」。
在《許多孩子,許多月亮》中,也有類似的例子。
編輯《日本裏風景》時,曾跟同事提及書裡介紹的一種「自動旋轉筆」,忍不住大嘆日本人真變態──
一般人在使用自動鉛筆寫字時,筆芯和紙面會磨成傾斜的平面,而使筆劃變粗。一旦想換成細字就得把筆軸轉個方向,以磨尖的一側書寫,只是往往會割到紙面或是折斷筆尖,因而造成不便。於是uni三菱鉛筆公司便設計了一款自動鉛筆KURU TOGA(グルトガ)滾削鉛筆(「KURU」是日文轉動的聲狀詞,而「TOGA」是削尖的意思),這款自動鉛筆在接近書寫頭的一方加了旋轉機制,每寫一筆劃,筆尖部份就輕微轉動9度,寫了40劃就剛好轉動一周。在書寫的過程中,筆芯持續保持轉動,因此筆尖能持續保持圓錐形,維持細字的筆劃,也不用三不五時靠自己將筆轉向。
KURU TOGA推出後大受歡迎,四個月完成年度銷售目標──80萬支,6個月熱銷了100萬支。
謝謝銀色快手的推薦(http://praguebooks.pixnet.net/blog/post/1786662),這段文字,作者也很喜歡:
讀《東京‧裏風景》就好像坐上巴士,隔著玻璃窗靜看美好事物從眼前掠過,上一站是回憶,下一站是幸福,你想在哪一站下車,司機先生會貼心的放慢車速,讓你停靠在最舒適宜人的風景中。
你看到的,是什麼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