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身邊孩子最大的期望是什麼?除了健康,相信大多數的答案都是:快樂。事實上,快樂與健康之間息息相關。但是,你可能以為,「快樂」不像學網球或語言,能夠經由努力學習而獲致。果真如此嗎?根據各項有關快樂教養的研究,快樂其實是可以傳授的技能,是我們可協助孩子培養並維持不墜的人生資產。
孩子多習得一樣快樂的方法,就多一份面對未來的能力。
人不可能時時刻快樂。然而快樂的人與憂鬱的人最大的差異,在於快樂的人知道如何處理痛苦的情況和情緒,且知道如何從那些情況、情緒中恢復正常。因而快樂不只是個人情緒上的反應,而是從心理、想法、行為和習慣上,更健全、更強壯的人格準備。
因此,本書所談的快樂,不只是培養孩子正面思考,還包括提供他處理生活中各類挑戰的助力,並以更寬容的視野看待人生。快樂而強韌的孩子,不但較健康、較具有競爭力、擁有自信和較好的人際關係,也較容易在學業和事業上成功。
在本書中,有兩個女兒的卡特博士,為如何培養出較懂得感恩、EQ較高、較樂觀的小孩,提出思慮周全且易於實行的方法,並運用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令人莞爾的經歷,為如何處理手足間的衝突、新媒體帶來的挑戰、完美主義與拜金主義的壓力,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建議。
知名作家黛安.艾克曼曾說,「我不想走過一生後發現自己只活出人生的長度,卻未活出人生的寬度。」這本書是要讓我們活出人生的寬度,並教我們的孩子也這麼做。它談的是如何培養出快樂而強韌的小孩,從而使我們自己也更快樂。
目錄
序:培養快樂小孩的藝術與科學
即使在注重成績的世界裡,快樂仍是很大的優勢。而這項優勢是我們能在自己和孩子身上培養的最重要東西,因為快樂本身就有其價值,同時有助於實現我們所看重的其他目標,例如美滿的婚姻、在社會上功成名就。培養快樂而強韌的孩子──使他們變得和善、富同情心、自信、有情緒智力、人際關係良好、具有愛心,不是無關緊要的小事,而是更美好世界的基礎。
1 步驟一:先戴上自己的氧氣罩
父母的快樂在多方面影響小孩的快樂。抽出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所獲致的快樂,也有益於你的孩子。因此,拋開愧疚,接納喜悅,去健身,去跟朋友吃飯。請照航空公司的建議做:先戴上自己的氧氣罩──先處理好自己的快樂問題,再去把獲致快樂所需的技能教給你的小孩。你更快樂,你的孩子會跟著更快樂。
2 步驟二:蓋個村子
什麼是獲致快樂的關鍵?如果要挑出一項與人類快樂最攸關的因素,那應該是與他人的關係。孩子與他人關係的好壞──包括同儕和長輩,大大影響他們童年和日後人生的快樂。為孩子蓋個可讓他們在其中成長茁壯的村子,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帶給他們強烈的安全感,成為喜悅與成長的來源。
3 步驟三:期望小孩努力與樂在其中,勿期望完美
根據一項研究,被稱讚聰明或有天分的小孩,在選擇難易程度不同的數學題目時,傾向選擇較容易的題目;為了持續保有聰明身份,他會避免接受挑戰。因此,著重小孩的短期成就,長遠來看,反而可能使他們無法有更大的成就。刻得怪模怪樣的南瓜、慘輸的比賽……孩子開始處理這些事,並且能在失敗後重新站起來,日後就會有韌性迎接人生不可避免的挑戰。
4 步驟四:選擇感激、寬恕、樂觀
這一章在教我們認出我們有哪些選擇可影響自己孩子的快樂。學會之後,最大好處是什麼?教孩子認識通往快樂的路標,我們往往也在不知不覺間走上同樣的路。而感激、寬恕、樂觀等心態,是可透過學習而得到的技能,如同學踢足球或學外語。
5 步驟五:提升孩子的情緒智力
這本書談的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正面情緒,卻不表示人該時時感到快樂。即使是最快樂的生活,都免不了有痛苦、失望、失敗、背叛等種種不愉快的感覺。快樂的人與憂鬱的人最大的差異,往往是快樂的人知道如何處理痛苦情況和情緒,且知道如何從那些情況、情緒中恢復正常。能管理情緒的孩子,陷入恐懼、憤怒之負面情緒的時間較短,較能集中注意力,也較少得傳染病。
6 步驟六:養成快樂習慣
研究者曾以大象和騎士說明人腦中自動與受控制部位。「習慣」屬於大象的範疇:它們是不必花腦筋思考的自動過程。我們每天開車走同一條路上班時,不必去想如何到公司或去想何時該減速讓小孩過馬路。那全是自動過程。如果想培養孩子有助於發展正面情緒的習慣,就得用心訓練大象,而非說服騎士。
7 步驟七:教小孩管好自己
自我管理能力是通往成功與快樂的重要關鍵。學齡前孩童能不急著滿足欲望──能為那第二顆棉花糖而等待──代表青春期時會成為聰明、學業成績好、善於交朋友的孩子。有許多方法,例如富有想像力的假想遊戲,能幫助孩子學習自我管理。研究人員深信,今日小孩的延後滿足能力之所以比一九四○年代的小孩差那麼多,原因之一在於他們花在電視、電腦前的時間多出了許多,而電視、電腦都無助於發展意志力或控制衝動。
8 步驟八:享受當下
本章在探討能使我們既超級忙碌又深感快樂的三個技巧:透過玩樂、心流和正念,真正感受當下。小孩玩樂時自然而然在這麼做,但我們成人往往把他們醒著的時間塞滿各種課程和比賽,從而把事情搞砸。這一章會撒下一些種子,讓你更充分認識到,即使在人生最艱困的時刻,與孩子相處的每天仍處處充滿微小而美妙的奇蹟。
9 步驟九:給孩子能獲致快樂的成長環境
凡是父母都有這樣的擔心,都想左右孩子交往的對象。我們擔心孩子接觸壞孩子或壞鄰居,擔心他們與不好的群體為伍,擔心孩子不受掌控,想藉由左右他們的環境來維持我們的掌控。我們該保護孩子到何種程度?如果可以選擇,我們該為孩子建造什麼樣的樂園,該在那樂園裡塞進多少東西?這一章探討能使孩子的環境變得較像樂園而非牢籠的三件要事。
10 步驟十:共進晚餐
家人一同用餐對小孩大有益處。調查顯示,定期與家人共進晚餐的孩子,情緒較穩定,較不易吸毒,功課較好,較少出現憂鬱症狀,而且較不會變得肥胖或出現飲食失調。從為兒童做好入學前準備的角度來看,家人共進晚餐甚至比閱讀更重要。晚餐時間是真正落實本書前九個步驟的最佳時機;而晚餐餐桌則是教導、學習某些技能理想熟悉的地方,甚至是最理想的地方。
作者簡介
克莉絲汀.卡特博士(Christine Carter , Ph.D.)
美國社會學家及快樂教養專家,以提供科學研究為基礎的教養建言聞名。現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造福大眾科學中心執行董事;該機構是個跨學科的研究中心,致力於轉譯快樂、同情、利他心理方面的科學研究成果,供大眾分享。卡特也是美國廣播公司「View from the Bay」談話節目的常客,並曾得到《舊金山紀事報雜誌》以封面故事介紹其生平。著作廣受全美網路、各報章雜誌引用,包括《紐約時報》、《波士頓全球報》等。育有兩個女兒,目前住在舊金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