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鴻鴻為傻媽新書寫的序。文末提到一位老婦人,「因為沒有回應少女時期在森林中聽到的一首歌,而畢生恍然若失,覺得從未真正活過。」他喜見傻媽給了自己機會,去回應那首屬於自己的歌。這短短幾句話給我很強烈的顫動,禁不住停住腳步回想,自己的生命中是否曾經錯失了什麼。我想,回不回應都無法給予不遺憾的保證,但是,如果那隆隆鼓聲如此強烈,也許,我們可以給自己一次機會,去打開門,看看門外是怎樣的一片天空……

 

回應生命中的那首歌/鴻鴻

 

許多身或心的流亡者視巴黎為終生庇護所,許多人盡情謳歌過巴黎。從美國的海明威到台灣的黃小燕,簡直巴黎的每個角落都可以啟發一支健筆。儘管如此,這本巴黎遊學記還是獨樹一幟,讓我連連捧腹之餘,也重新發現了巴黎一次。

 

關鍵在於這本書的主角,自稱傻媽的孫老師。我認識這位傻媽超過三十年,事實上,她正是我國一的啟蒙恩師。當年她活潑熱情的國文教學,讓我在森嚴的升學高壓下,呼吸到一絲新鮮空氣,而得以不致滅頂,度過逆流登岸。然而,傻媽自己卻險些在生活中滅頂。從不快樂的妻子、到疲於奔命的單親媽媽,一輩子緊盯學生的成績、自己的人生卻幾乎繳了白卷。一朝醒來,難道我們真能像浮士德一樣,能夠以全新的心靈和青春,重新過一次人生?

 

傻媽卻奇蹟般地做到了。她選擇了巴黎,讓巴黎喚回她活潑熱情的本質,更解開她一生的束縛。一個長年以規範為業的國中教師,現在居然立志當一個不受鞭策、不肯用功的學生,開始以無知的眼睛,重新學習與發現世界。這個世界剛好是巴黎。我忍不住覺得,巴黎根本是藉口,倘若傻媽到的是巴里島、北海道、里斯本、或是河內,以她的無知與勇敢,一樣能發現一座新世界。無知,正能啟動最大的好奇,化為最強的求知動力。傻媽自稱其傻,卻因而發現多少聰明人視而不見的事情;她立志怠惰,卻帶回來四千張照片、和這麼豐盛的一本思索生活的筆記。實在難以相信,她才去過巴黎兩個月!

 

這本書妙趣橫生,然而最動人的,當是傻媽針對所有人事物,從法文的反身代名詞到法國女人捲頭髮的小動作,從滿街擁吻的情侶到滿地拉屎的鴿子,都可以映照自己的生命情境,觸類旁通,微言大義,也激勵了讀者追尋新生的動力。我以為全天下子女,都該送給父母這樣的一本書,彌補他們的犧牲,鼓舞他們重新做回自己。

 

神話學家坎伯曾述及美國東部礦區的一位老婦人,因為沒有回應少女時在森林中聽到的一首歌,而畢生恍然若失,覺得從未真正活過。讀這本書,我喜見傻媽終於給了自己機會,去回應那首屬於自己的歌。也許我們錯失過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然而,還等什麼?何不謹記那部007小說的書名──「你只能活兩次」。

 

(摘自《老媽巴黎遊學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晴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